足三里(合穴、胃下合穴)
[定位] 犊鼻穴下3寸,胫骨前峭外一横指。
[主治] 胃痛,腹胀,呕吐,泻泄,痢疾,消化不良,水肿,肠痈,乳痈,癫狂,下肢痿痹,喘咳,眩晕,心悸,疲劳羸瘦。
[刺灸法] 直刺 0.5 - 2 寸。
足三里 Zúsānlǐ
[定位] 在小腿前外侧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
[解剖] 在胫骨前肌,趾长伸肌之间;有胫前动、静脉;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,深层当腓深神经。
[主治] 胃痛,呕吐,噎膈,腹胀,泻泄,痢疾,便祕,乳廱,肠廱,下肢痺痛,水肿,癫狂,脚气,虚劳赢瘦。
[配伍] 配中脘、梁丘治胃痛;配内关治呕吐;配气海治腹胀;配羶中、乳根治乳痛;配阳陵泉、悬钟治下肢痺痛;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。
[刺灸法] 直刺1~2寸。
[附注] (1)足阳明经所人为“合”。(2)本穴有强壮作用,为保健要穴。(3)参考资料:1、据报道,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,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,胃紧张时变为弛缓,并可解除幽门痉挛。2、据报道,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、合谷、三阴交,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、总酸度、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。3、据报道: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,发现裂解素(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,也能灭活某些病毒)都有增加,人增加17.85单位,兔增加62.1单位,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。4、据报道:针刺家兔的“足三里’、“大推”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,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昇,增强其免疫能力。
足三里 合穴,属土。 
[别名] 三里,下陵,胃管,鬼邪,下三里。 
[穴义]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场。 
[名解] 
1)足三里。足,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,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。三里,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。足三里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场。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,至本穴后,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,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,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,如三里方圆之地,故名足三里。三里、下三里名意与足三里同,下,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,别于手三里所在之部。 
2)下陵。下,下部。陵,土丘也。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。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,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,至本穴后,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,经水被较多气化,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,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,故名下陵。
3)胃管。胃,土也。管,管路也。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。 
4)鬼邪。鬼,与神相对,指地部的经水。邪,水也。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。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,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,维持胃经溼热之性,若受以寒、经水偏多,则本穴气化之气少,胃经溼热之性无存,故名鬼邪。 
5)胃经合穴。因胃经自厉兑穴起,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,故为胃经合穴。 
6)本穴属土。属土,指本穴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。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,变为天部经气,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、火的炎上、水的润下等特征,祇有土的长养特性,故本穴属土。 
[气血特征]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。 
[执行规律] 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,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。 
[功能作用] 燥化脾湿,生发胃气。 
[治法] 寒则补而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。
足三里穴
足三里治风湿中。诸虚耳聋上牙疼。噎膈鼓胀水肿喘。寒湿脚气及痺风。
足三里穴,治中风中湿,诸虚耳聋,上牙疼,水肿,心腹鼓胀,噎膈哮喘,
寒湿脚气,上中下三部痺痛等证,鍼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壮。此穴三十外,方可灸,不尔反生疾。
足三里穴最好是年过三十岁再灸,以免有疾病之患。

 足三里 
在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,屈膝或平卧取穴
和胃健脾,通腑化痰,升降气机 胃痛、呕吐、腹胀、肠鸣、泄泻痢疾、腹痛、胸中瘀血、胸胁支满、纳少、疳疾、喘咳、乳痈、头晕、耳鸣、鼻塞、心悸、癫狂、恐人将补之、中风、脚气、水肿、热病头重额痛、膝胫痠痛、产妇血晕、喉痺不能言。 小儿禁灸三里

方例:脚痛、膝肿:三里、悬钟、二陵(阴陵泉、阳陵泉)、三阴交、太冲。

慢性肠炎:足三里、天枢、上巨虚、关元、行间、外陵。

预防子痫发作或减轻症状:足三里、内关、大陵、阳陵泉、太阳、肩外俞。

胰腺炎:足三里、下巨虚、阳陵泉、内关。

高血压:足三里、曲池、内关、三阴交。

晕厥:足三里、百会、人中、合谷、太冲。

余热不尽:足三里、曲池、合谷。

呕吐:足三里、内关、公孙、中脘。

呃逆:足三里、中脘、内关、膈俞、天突。

胃脘痛:足三里、中脘、内关。

妊娠恶阻:足三里、内关、上脘。

刺灸法:直刺1~2寸。艾炷灸5~7壮,艾条灸10~20分钟。

其它:合(土)穴。